一曲歌谣恒运资本配资,让一位音乐老师与部队结缘;一场车祸,让子弟兵开启接力关爱。30年来,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四支队石柱中队官兵信守着一句承诺——
“玉珍妈妈,我们一直都在”
■崔炳勇 曹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永清
山城七月,晨雾氤氲。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四支队石柱中队荣誉室内,“岁月如歌·温情永续”30周年帮扶历程专题展准备就绪,等待着参观者的到来。这天,中队官兵与10多名特意赶回的退役军人代表,接上年近八旬的重庆市石柱县退休音乐教师刘玉珍,一同回到中队。
无需刻意提起,谁也不会忘记——从30年前刘玉珍因车祸导致偏瘫起,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四支队石柱中队官兵就成了她家里的常客,官兵也成了刘玉珍的依靠。30年过去了,这场专题展是官兵送给“玉珍妈妈”的深情记忆,同时也是不变的承诺。
老兵李建峰从石柱中队退役已有16年。受邀重回老部队参加专题展,他一进门就看到了那张记忆深处的黑白照片,那是官兵与刘玉珍初识的场景:1994年7月,刘玉珍站在台前指挥,官兵齐声合唱。
那一刻,谁又能预见,这个始于教唱歌曲的平凡约定,竟会编织成一场跨越30年的生死相依。
展开剩余86%“玉珍妈妈,你一定要勇敢活下去”
在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四支队,石柱中队出了名的“能唱”“会唱”。
“都是练出来的。”中队指导员向稳说,“因为,我们有个好老师。”
这位老师,便是刘玉珍。刘玉珍最早到部队教战士们唱歌,可以追溯到1994年。
1994年“八一”前夕,中队接到通知,要代表支队参加上级组织的歌咏比赛。这本是一件光荣的事,但时任中队指导员谭伟怎么也开心不起来——中队上下没有人识谱。
“当时没有法子恒运资本配资,指导员就去找县教育部门,问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个音乐老师。”向稳说。
“我那时正好在教委办事,听说部队想找个音乐老师,我就说我愿意去。”刘玉珍回忆说,“去教他们唱唱歌,丰富一下战士们的文化生活,这是好事!”
接下这个任务,刘玉珍背上装着乐谱的布包,开始频繁往返于学校和营区。选曲、排练……一首首军歌在刘玉珍的指挥下流淌。在那年上级组织的歌咏比赛上,石柱中队获得三等奖。比赛结束后,刘玉珍仍定期来部队教唱歌曲。“战士们都喜欢上了唱歌,我心里也高兴,来得更勤了。”刘玉珍说。
命运的转折猝不及防。1995年10月,刘玉珍遭遇车祸,左手、左腿受伤,3根腰椎骨折。性子要强的她,仅治疗10多天就拄着拐杖返回了工作岗位。然而没过几个月,由于术后过度操劳,刘玉珍病情突然恶化。
“玉珍妈妈的家人慌了,求助电话打到了中队。”中队退役老兵白治勇回忆,“那天还下着大雨,中队长二话没说,带着我们4个人赶到她家。”
暴雨中,官兵就地取材,用竹竿和床单扎成一副简易担架,将身上的雨衣脱下盖在刘玉珍身上。一路上道路崎岖,官兵咬紧牙关,硬是没有一次让担架落到地上。
送医及时,刘玉珍的命保住了,但医生那句“重新站起来的几率只有万分之一”,让刘玉珍心如死灰。一次,刘玉珍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,正好赶上上等兵胡少兴来为她送粥。胡少兴一把抱住了她:“玉珍妈妈,你还有我们呢,一定要勇敢地活下去……”
吃着战士送来的粥,刘玉珍流着泪默默地点了点头。
偏瘫和三级伤残诊断书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,压垮了刘玉珍的家庭。那时,刘玉珍已经离异,儿子才刚成年,医药费让一家人入不敷出。
中队官兵自发组织捐款活动。“我捐5块”“我捐10块”……官兵将一份份省下来的津贴投入捐款箱。“680元。”刘玉珍用手比划着数字告诉记者,她至今仍记得中队第一次为她捐款的数目,“那些都是娃儿们辛苦攒下的,我当时就想,一定得好起来,以后还去教他们唱歌。”
图①:1994年7月,刘玉珍在石柱中队教官兵唱歌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图②:2002年恒运资本配资,石柱中队官兵利用周末看望刘玉珍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图③:近日,石柱中队指导员向稳带领官兵到刘玉珍家中看望。(杨鑫 摄)
图④:今年7月,石柱中队举办“岁月如歌·温情永续”30周年帮扶历程专题展,并特别邀请多名石柱中队退役老兵回中队参观,讲述他们的故事。(杨鑫 摄)
图片设计:王秋爽
“就冲这声‘玉珍妈妈’,我也要站起来”
如今,刘玉珍的住处有了电梯,出门乘坐轮椅,比以前方便多了。可是每当看到战士们当年给她做的拐杖,想起官兵在老屋里装上的扶手,她还是忍不住泪水涟涟:“没有这些娃儿,我不一定还能站起来。”
1996年底,刘玉珍出院回家。“我这下半辈子可能离不开轮椅了。”刘玉珍想。每次探望,中队官兵看到刘玉珍心灰意冷的样子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自从胡少兴叫起了“玉珍妈妈”,中队官兵都跟着他这样叫,双方之间的关系又近了一重。“我们得想办法,帮玉珍妈妈站起来!”在中队党支部决定下,官兵向“万分之一的几率”发起了挑战。
中队挑选了4名身高相仿、心思细腻的战士组成“学步小组”,定期来到刘玉珍家中。搀扶、托举、挪步、鼓励……风雨无阻。中队干部石小兵发现刘玉珍的腋窝被拐杖磨得破皮,便专门在拐杖顶端缝上软垫;得知按摩能防止肌肉萎缩,卫生员赵兵便经常在战友身上练习手法,再去帮刘玉珍按摩;司务长李建峰负责照料刘玉珍的饮食起居,夏天送去风扇,冬天送去棉被……
看到这群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战士为了自己的康复奔走忙碌,刘玉珍感动之余重拾对生活的信心:“就冲这声‘玉珍妈妈’,我也要站起来!”
日子静静流淌,奇迹的种子也在坚持中悄然发芽。2000年春,刘玉珍终于能拄着拐杖行走了。
时任中队长杨本华特意将刘玉珍接到中队一同庆祝,刘玉珍带来了自己创作的歌曲《十唱军民鱼水情》:“百花吐艳遍地春,军民情谊似海深……”
在中队官兵支持下,重新站起来的刘玉珍开起了琴行。琴键起落,音符流淌,刘玉珍将对官兵的感激倾注到琴行里:军人子女学琴,分文不取;困难家庭儿童,学费减半。这些年,她写下《别看我们十八九》等歌颂军人的歌曲,这些歌曲不仅是中队的保留曲目,也成为这段军民情谊的生动记录。
“他们不光帮我,帮的人多着呢”
中队指导员向稳记得,他接任时,上一任中队主官交给他的,除了中队工作,便是对玉珍妈妈的帮扶。
上任没几天,向稳到刘玉珍家中看望。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刘玉珍时,他发现刘玉珍的手机壳里夹着一页便笺,上面是历任中队干部的电话。在这张便笺上方,刘玉珍写下两个大字“恩人”。
“有啥事就打电话,玉珍妈妈,我们一直都在。”
这是中队首任帮扶骨干谭伟给刘玉珍的承诺。30年过去,石柱中队的营门迎来一茬又一茬官兵,而这句承诺始终如一。
把自己的联系方式添加到便笺上,向稳真切地感受到,这根传递了30年的接力棒,交到了自己的手上。
岁月悠悠,这份情谊在双向奔赴中愈酿愈醇。每年“八一”,刘玉珍都携琴行的学生走进中队,二胡的悠扬、吉他的清脆、电子琴的欢快,交织成一曲曲献给官兵的深情赞歌。刘玉珍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,她又回到军营,教战士们识谱、唱歌、弹奏。官兵的歌声,就像她最初来到军营时一样地热忱。
这份情谊,也在传承中不断生长出新的枝丫。2019年,刘玉珍和中队官兵代表到石柱县鱼池镇白江小学慰问。看到学校环境简陋、缺少教具,刘玉珍教唱之余心疼不已。“让驻地学生读好书,我们也有责任!”中队向上级报告情况,不久便协调到部分物资和援建资金。
一个月后,满载爱心物资的3辆军车驶入校园。捐赠仪式简单却充满温情。学生们抱着崭新的被褥和文具,笑得纯真烂漫。刘玉珍回忆,当军车缓缓启动离开时,学生们自发地追着车奔跑,用力地挥手向官兵道别。
“他们不光帮我,帮的人多着呢!”刘玉珍说,“学校他们去,养老院他们也去。子弟兵来到我们这,净给我们做好事了!”
中队荣誉室里,一面牌匾上微光流淌——2023年,中队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“拥政爱民模范单位”。这份荣誉与墙上石柱群众送来的锦旗交相辉映,讲述着中队一个又一个爱民故事:司务长张伟波,4年3次见义勇为;每年学雷锋纪念日,中队官兵都会走进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;中队多名官兵自学手语,成为驻地特殊学校的“校外辅导员”,助力听障儿童健康成长……
“都说当兵的哥哥傻,一进军营就忘了家。人心都是血肉长,谁不把家乡牵挂?只因战士爱祖国,日日夜夜守边卡……”
簇拥着玉珍妈妈,官兵再次唱起刘玉珍谱写的《当兵的哥哥并不傻》。歌声激荡恒运资本配资,情意绵长,望着中队里的老面孔和今年刚入伍的新兵们,刘玉珍仿佛又听到了当年中队干部的那句承诺——“玉珍妈妈,我们一直都在。”
发布于:北京市九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